《繼往開來》先祖事蹟

全台葉氏祖廟見聞

世界葉氏聯誼總會創會首席顧問葉經華撰文
照片提供/葉經華及台北清美照像館陳文龍

「葉氏祖廟在堪輿學來講,它的風水相當不錯,是一塊龍脈」。這是台灣史蹟名家林衡道老教授,於公元一九八二年,帶著一群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的學員,到這處庭院相當寬闊,風景也相當的優美,有蒼翠的柏樹,有幽靜的小涼亭,還有後山,確實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時,所講的《評語》。原文載於公元一九八二年九月五日《香火雜誌》第九期的《祠堂之旅》。

葉氏祖廟,建在台北市內湖區十四分坡內段的六千多坪的土地上(廟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五路大湖街一三一巷一八號。郵編:一一四。電話:○二,二七九○○四九六)。建於公元一九七○年,落成於公元一九七九年。廟位居子座午向。前衛有《雙獅》坐鎮大湖之畔。後靠有《鯉山》(金字山),基礎寬大,層次高昇,代有賢才,左擁有《旗峰》如旌旗連營,擁兵百萬,右抱有《鼓坪》號令進退,同享太平。葉氏祖廟的《龍邊旗峰高》、《虎邊鼓坪低》、《後靠金字山》、《前衛有雙獅》,廟口前小溪山泉悠悠流入大湖之圳轉進台北基隆河,奔出淡水,溶入大海洋。《水屬金即財》、《財源通四海》、《源遠流長》,有此佳配神秀的《天成佳景》,難怪會被史蹟名家林衡道大師評為《龍脈》。
若要到全台葉氏祖廟,無論是從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台北松山機場、台北捷運民權西路、民權東路及西路全線公車站,要到內湖區大湖公車站的交通均非常暢通方便。而從大湖公車站到全台葉氏祖廟,路長才只有一仟五百公尺,平日遊覽車也可進出。

葉氏祖廟所奉祀主神,乃世界華人葉氏始祖諱諸梁,字子高(即春秋戰國時期‧周朝楚國的名賢,官至楚國令尹兼司馬。生於公元前五二八年,逝於公元前四三九年,享年八十九歲。)主神諸梁公神像兩側,另配祀牌有金花的神位牌十座:即配祀顒公、適公、清公(內含葺公、素公)、大經公(內含梅友公、梅實公、慶山公、德戚公)、洙公(內含泰純公)、昂公、夢得公、文炳公、益公、向高公等暨夫人。配祀者,都是在其生前當過高官的葉公後裔。另有陪祀的神主牌及長生祿位(在神主牌位上貼封紅紙或加蓋紅布套的,均是尚在生者),另於左右側殿,分設觀世音菩薩神龕與地藏王菩薩神龕,分別供奉《客神》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

葉氏祖廟,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季與秋季的祭祖大典。

葉氏祖廟,因風水地理甚佳,而讓葉氏後裔為要對先代的感恩及為後代的設想,而捐資予葉氏祖廟,替先人立《神位》,也替自己造《祿位》,讓後裔有《追根溯源尋跡》之據。所以,葉氏祖廟為應葉氏宗親所需,而在大殿上設有《神位》(即供已往生者使用的稱神位)與《祿位》(即供尚在世者使用的稱祿位)。每一位上,均刻載夫妻姓名,如有一人先逝,另一人之名上加貼紅紙區分。如位上之人均尚在世,應在其位上加蓋紅色布套,書寫《長生祿位》(祿位與神位之區分,在於其位上是否有蓋紅色布套而定)。

葉氏祖廟附設的《神位》(含祿位)有特等、一等、二等三種的等級區分供選擇。在公元一九一三年(日本時代:大正二年,也是民國二年),特等位,每一位是日圓:肆佰圓。二等位是日圓:貳佰圓。當年台北寓褒庄葉氏宗賢文振,炯炎倡捐牛埔段八佰坪田地,響應支持光塊宗賢等發起的建祠祭祖活動,每坪土地才折價日圓:參圓。二千四百圓的折價地款,只可換得六座特等位的神主牌位。對葉氏先賢這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確令後人欽敬。而高雄旗后新泰記行的葉氏先賢宗禮、宗祺(註一)兄弟等,也捐獻巨資助建,深令我高雄葉氏後輩引以為榮與感恩,故特予銘記之。時間經過九十年後(即公元二○○三年)的現在,特等位,每一位是新台幣貳拾萬元,六位特等位的總價,還換不到今之台北市錦州街《集葉里》(即前之寓褒庄牛埔段)的一坪土地。上述特等位早已客滿了。一等位及二等位也已剩不多。

葉氏祖廟的現任董事長是葉明壽宗賢(生於公元一九四三年)是由福建泉州同安佛嶺郡馬府的葉氏後裔松麟公,於公元一八二八年(清朝道光君戌子年)渡海來台,落籍在台北之寓褒庄(又名牛埔仔庄,即今之台北市中山區集葉里錦州街地帶)所傳的第五代玄孫,也即份公之七男。是一位急公好義,謙恭有禮,尊親懷祖,具有古孟嘗之風的葉氏中青代才俊。遊走台海兩岸至南洋拓展商務,交遊寬廣,早為葉氏族長眼中所擬定,接長葉氏祖廟,發展宗務的領導賢才。但均被其以尚年輕須發展商務為由相拒而未果。後因本(10)屆原任董事長葉榮國宗長仙逝,而經前屆董事長葉雲特宗長力荐相邀,並順其意願請示始祖,在始祖神像前《跪徵祖意》經《賜筊核可》之後,終接受繼任本屆葉氏祖廟董事長之職位。並擇於二○○一年六月八日,在國內外政商名流與藝界巨星陳松勇、凌峰、倪敏然、張帝等,及族賢世界葉氏聯誼總會葉伯球總會長、葉氏祖廟葉雲特會長、葉國一首席顧問曁全體董、監事、顧問及宗親等眾多賓客到場祝賀,與自海外傳來的王貞治球王等的賀電、及台灣省漁會許德祥理事長等送來排滿廟內外芬芳撲鼻的鮮花賀籃的空前盛況下,完成就職宣誓儀式及交接典禮。

《人活著的價值,應論其為這個世界、國家、社會、族群做多少有益的工作,而不是論其活多久、剩多少財產》。所以《執事者當以其執事期間做多少事而論,而非以其執事時間的長或短而定》。葉明壽董事長在首席顧問力挺,及會長與全體董、監事、顧問的協力下、在短短的一年餘,拓建了智廳、仁廳、和廳、觀世音菩薩殿、地藏王菩薩殿。是自公元一九七九年全台葉氏祖廟慶成以來、再追加的建設工程,充分展現了葉明壽董事長的領導能力及工作績效。葉明壽董事長拿著其父份公傳給他那本於一九六五年由葉公超主編的《葉氏家譜》說:沒有先人種樹,後人豈能乘涼,沒有葉氏先賢的睿智與盡力,豈有前建在牛埔段的《葉氏宗祠》,又那有遷建於內湖現址的《葉氏祖廟》。又說:有能力又有意願及有機會來做些《感恩思源、承先啟後》的工作的人,必是《有福報》的人。他又很謙虛的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那多項的工程,不是單靠一個人,而是要靠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盡心盡力,團結一致,才能事半功倍的達成。(原文刊載:「漁友」2003年3月號)

註一:《葉宗祺》,生於一八七○年,逝於一九三○年。生前曾任日據時代台南廳打狗區役所區長,管轄大竹里內的鹽埕莊、鳥松莊‧旗後街、中洲莊等。被譽為台灣人金融開基元祖。是高雄市發源地旗後新泰記行的棟樑二舍。

92年秋祭大典董事長於平鎮奕明公祠內主持董監事會

 

異動日期:2009/11/24 下午 02:16:2

 

葉姓開基始祖沈諸梁公傳略

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時楚國貴族。父親沈尹戌,乃武王之子熊繹之後,因封食於沈鹿(今湖北省鍾祥縣與京山縣之間)而得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曾孫,受封為楚國左司馬。楚昭王十年,(公元前五○六年)吳伐楚,尹戌戰敗,令部將句卑刎其首見昭王,昭王一面令其厚禮安葬,一面封其子沈諸梁為葉尹,食采於葉邑。楚國縣尹稱公,故號「葉公」。

   葉公一生忠國愛民,急公好義,且智力過人,料事如神。因此,宰葉期間,聲望顯著,甚得民心。

    孔子適楚,路經葉邑,曾慕名訪問葉公。葉公問政於孔子,孔子以為政者應施惠於近者,使「近者悅,遠者來」而相告。後人為示紀念,於原縣城(今舊縣)建有「葉公問政處」及「問政門」等碑坊。

葉公治葉時關心農田水利,境內曾修築東西二陂。西陂潴方城山之水,東陂引澧河之水,灌溉農田。西陂方二里,東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今有遺址尚存,即南北「水城」。

葉公曾平定楚亂而不居功。初,楚國太子建(又名子木)住在鄭國,卻與晉人陰謀襲鄭,鄭人發覺,遂殺建。建之子名勝,時居吳國。楚國令尹子西想召他回楚,葉公說:「我聽說勝之為人詐而好亂,召回他豈不有害?」子西說:「我聽說勝信而勇,召還他不會有害,可以在邊疆築舍,叫他在那裏駐防,以備邊患」。葉公說:「周仁者稱為信,率義才為勇。我聽說勝好復言而求死士。復言,並非真信;期死,並非真勇。你如召回他,將來必會後悔。」子西不聽,終將勝召回,把他安置在鄰近吳境的楚邑白縣(即汝陰褒信縣〉稱為「白公」。後來,晉國伐鄭國,楚救鄭,並與鄭結盟。白公勝因父死於鄭人之手,曾屢欲報殺父之仇,為子西阻攔,今見楚又和鄭結盟,極為不滿,並遷怒於子西,起兵作亂,殺令尹子西及司馬子期於朝,還劫持了楚惠王。這時,葉公適時擧兵,攻討白公,迫使白公奔山而縊,平定了楚亂。葉公雖有存國之勞,卻不享存國之利,並追子西、子期之功,讓他們的兒子分別擔任了楚國的令尹和司馬,自己則終老於葉。死後,葬於舊縣城西北三里處,今尚有葉公墓遺跡可辨。後人為紀念他,於舊縣北門內建「葉公祠」祀之。

葉公一生關心國事,力主正義。據傳,他臨終時還留下遺言告誡後人,不要誤從小人詭計,而敗大謀;不要輕信愛妾媚語而廢正人;不要偏聽寵臣諂言,而非善良。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08:16:35

本廟董事/葉經華 

主題簡介: 
    〈葉縣〉:今處於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的葉縣,即古代春秋戰國的周朝楚國邊陲重鎮的南陽郡葉邑。位於東經一一三度○二分至一一三度三七分,北緯三三度○二分至三四度四五分。今全縣十八鄉鎮(含葉公沈諸梁陵園及葉公中學的所在地舊縣鄉在內),總人口逾八十萬人,面積一三八一平方公里。葉縣因平頂山市於西元一九五七年建市(含葉縣、郟縣、寶豐、魯山、襄城、汝州、舞鋼等五縣二市在內、總人口逾五百萬人,總面積八八六七平方公里)而自南陽撥歸平頂山市所轄。與在鄰近設有飛機場的三大城市:西北方的洛陽、東北方的鄭州、西南方的南陽成y字型的中心點,公路與鐵路也非常暢通。不論古葉邑或今葉縣,二千多年,這個葉氏的發源地〈葉公故里〉,一直就在這裡生根發葉不移。 
   〈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生於西元前五二八年,父親是楚國的名將左司馬沈尹戌。楚昭王於西元前五○六年將〈葉邑〉賜封給沈諸梁(葉縣志所載:葉縣有史,沈諸梁為首任邑令),此後時人尊稱沈諸梁為葉公。西元前四八九年與時賢孔子論政。西元前四七九年平定楚王族  勝白公之叛亂,扶楚惠王復位。西元前四七五年因楚國轉危為安而荐賢告老,退居葉邑。西元前四三九年仙逝,享年八十九歲。 

   〈葉姓〉:因葉縣地處中原,二千多年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屢遭戰禍。遠在秦始皇併吞六國建朝之後,部分葉公沈諸梁的後裔即有舉家南遷者,至五胡亂華時期,舉族南遷福建廣東等地的葉公的後裔就更多了,還有明初隨鄭和下南洋,明末隨鄭成功到台灣的人潮也不少。而這些外徙的葉公的後代,世世代代為了永懷始祖德範,為了永懷始祖故里南陽葉邑,所以多數人〈易沈為葉〉並在祠堂門上題上〈南陽堂〉,現在全球逾千萬人的沈骨葉皮的〈葉姓〉與〈南陽堂〉的典故即由此而來。而今在葉縣舊縣鄉沈灣村的諸梁寨,尚有不少葉公沈諸梁的後裔在該諸梁寨集居;兩千多年來,他們仍以〈沈〉為姓。每年清明節,他們都成群結隊的與葉縣姓葉的宗親組成〈葉公沈諸梁後裔聯誼會〉前往葉公沈諸梁陵園祭掃始祖陵墓。 

  〈葉公沈諸梁後裔聯誼會〉前往葉公沈諸梁陵園祭掃始祖陵墓。 

心得報告: 

    今逢西元一九九五年,歲次乙亥,農曆九月十五日為財團法人全台葉氏組廟秋季祭祖大典。茲承全台葉氏祖廟葉董事長雲特之邀,撰寫此篇台灣高雄港西岸中洲葉姓開基祖天良公之玄孫葉順興系,五年三度(西元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回葉縣祭祖尋根及沿途聯絡宗誼之心得報告。筆者將之區分為下列十段: 

    (一):葉縣與葉公及葉姓之關係。 
    (二):楚國君自封王,楚屬臣伴稱公之考證。 
    (三):葉公之出生與享壽之考證。 
    (四):從葉縣史誌論葉公歲事先後序。 
    (五):高掛於漢光武帝劉秀廟內之葉公像。 
    (六):葉公好龍古今論談笑劇開場喜劇閉幕之新解。 
    (七):葉氏根源的先代考序。 
    (八):給葉公的後裔一個良性的建議。 
    (九):永懷葉公德範,葉縣人民已經爲葉公做了些什麼? 
    (十):回饋葉縣人民,葉公後裔該做些什麼比較適當呢? 

     除將上述逐段提出報告外,並有附圖二面(附圖一:葉邑流傳葉公相關古蹟座落示意圖。附圖二: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示意圖)與附表二面(附表一:孔子與葉公與白公年歲對比略表。附表二: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歷任(在五一九年之間)國王名號任期簡介),提供參考。但願本文能有助於葉氏宗親增加對葉縣、葉公、葉姓、南陽堂的文獻史實更多的認識。 

(一):葉縣與葉公及葉姓之關係 
世界之大,人類數十億之眾,而在眾多的姓氏中,究竟有多少姓氏能將其姓氏田在下列的〈?〉記號中,就能百無一錯的找到自己的姓氏根源呢! 
先讓我們把主題列出來:〈?〉姓的子孫,攀山過海,經過二千五百多年才回到〈?〉縣,在〈?〉縣的官員前導下,到了其始祖〈?〉公墓前祭拜〈?〉公? 
再讓我們來填答上題:〈葉〉姓的子孫,攀山過海,經過二千五百多年才回到〈葉〉縣,在〈葉〉縣的官員前導下,到了其始祖〈葉〉公墓前祭拜〈葉〉公。 
目前只知在眾多的姓氏中,只有葉姓的後裔,把葉姓的〈葉〉字,填入上題的〈?〉記號中,才能百無一錯的找到自己的姓氏根源。 
筆者在此引用一九九二年不惜勞苦而千里迢迢遠自河南省平頂山市的葉縣,趕到香港主持招商與籌建〈葉公祠〉會議的葉縣王富勝縣長的一段話:〈少林拳以寺為名,少林寺以拳揚名。葉姓以縣名為姓,葉縣以葉公顯名。來引證葉縣人民對這位在葉縣史誌上的首任行政首長,二千多年來的永懷與敬重。身為葉公的後裔,均應以姓葉為榮,同時也應仿效始祖葉公對葉縣的熱愛與盡心力。 

(二):楚國君自封王,楚屬臣伴稱公之考證 
楚國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地千里為當時之大國。楚國建國於西元前七四一年〈即周朝平王三十年的春秋時期〉,由  熊通建立,號稱楚武王。亡國於西元前二二三年的秦始皇的戰國時期,因楚王  負傷被秦始皇的大將王翦擄走而亡國。立國達五一九年,經過二十四位國王。 
楚武王因其屬國,隨國於西元前七○六年奏請周朝皇帝桓王正式晉封  熊通為楚國之王,但皇帝不准。到了西元前七○四年,  熊通說〈周王算什麼?我想當王就自己當王〉,即時自封為楚武王,並定楚都於丹陽〈今湖北枝江〉並邀會其諸侯國於沈鹿〈今湖北鍾祥〉接受諸侯的〈覲見〉。自此之後,楚臣於楚王自稱〈本王某某〉之時,就水漲船高的順理成章的自稱〈本公某某是也〉。由此楚國的主王及屬臣均各升一級。而被當時的社群認同而尊王稱公。所以在周朝的春秋五霸時期,只有周朝的天子皇帝與楚國的主政者對其屬國稱王。其餘的四霸齊、吳、晉、秦國只敢稱公或稱侯。由此可見當時楚國的強盛。 

(三):葉公之出生與享壽之考證 
據江邑老社志芳公支下添寶公之十九世裔孫葉崇德(字于蘭、中華民開國元勳)之么子葉先澤宗賢所贈之〈敦倫堂葉氏宗譜〉(分類裝訂為二十册)與西元一九六五年由全台葉氏祖廟發行的〈葉氏家譜〉册內所記:葉姓始祖諸梁公享壽應為八十九歲(即以古今褒揚時賢的封贈誥命的〈南陽姓氏封序〉的周考王壬寅二年:即楚惠王五十年:也即西元前四三九年仙逝。以此往前推算,葉公應於西元前五二八年:即於楚平王元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名將沈尹戌之家)。 

(四):從葉縣史誌論葉公歲事先後序 
若設定葉公在世年間是西元前五二八年至四三九年享年八九歲,來對照下列葉縣流傳古跡及官民史誌資料,上列設定年間應深具可信性與合理性:
﹝1﹞西元前五○六年(葉公時年二二歲),楚吳交戰,楚令尹(權同今之行政院長)子常誤國,致使楚司馬(權似今之參謀總長)沈尹戌回軍馳救而入重圍與吳將伍子胥激戰,因而重傷又不降吳,並令其副將斷其首回歸楚國,以示楚臣無一降者,因而壯烈成仁。楚昭王因感沈尹戌的忠貞愛國精神而賜國葬。並將軍事重鎮的葉縣封給沈尹戌之子的沈諸梁鎮守,主宰葉縣,時人尊稱其為葉公。 
﹝2﹞:西元前五○五年至四九○年(葉公時年二三歲至三八歲)之間,葉公主政葉縣,除繼承父志,爲抗吳復國屢立戰功外,因感於葉縣是農業縣,甚需良好水利。葉公爲施惠於縣民,而親自督率縣民修陂築渠(原築有東陂與西陂,今易名南北水城,東陂遺址尚存,渠水尚流),二千多年來,當地農民灌田深受其惠,歷代不忘,永懷葉公。當地農民也有人稱鄰近的金灣水渠為〈葉公渠〉,以示永懷,葉公施惠政於民,時人稱賢良。 
﹝3﹞:孔子周遊列國(即自西元前四九六年,孔子任魯國司寇並代理宰相時,因誣殺大夫少正卯而出奔衛國起,經曹國、宋國、陳國、鄭國、蔡國等,直到西元前四八四年,孔子在衛國派遣其弟子端木賜遊說吳國出兵攻齊國救魯國而有功於魯,使魯公自衛國接回在國外流亡十三年的孔子回魯國定居)去施展其政治抱負(其間在陳國三年未被重用)。而在西元前四八九年,孔子師生來到蔡國境內,因被蔡國人誤認為魯國之陽虎而圍困,並連續三天不供食品,孔子只好彈琴解悶。到了第四天,楚昭王聞知上情,及派兵解圍把孔子師生接到楚國。楚昭王本擬重用孔子,但令尹子西堅持反對孔子的政治理念而未予重用。孔子師生只好整裝再往他國。而從舞陽行至方城時,因聞葉公賢名而轉回北行到葉縣(古葉邑~今舊縣鄉)拜見葉公。葉公也慕孔子賢明而迎接入縣。葉公因聞孔子盛名而問政於孔子〈為政之道〉(今有古跡:問政門石碑)?孔子答:〈近悅遠來〉,葉公非常認同孔子的回答。不久:葉公又以葉縣有一小孩童,因有迷羊誤入其家門,而小孩童之父急將門關閉,圖將迷羊據為己有。而因失羊者沿路尋羊而路過小孩童之家門,而該小孩童因聞失羊者的尋羊之聲而開門告知失羊者:〈你的羊跑進我家〉!小孩童隨即將羊趕出門外交給失羊者。葉縣的人民讚這位小孩童〈率直〉。葉公以此為題來請教孔子的看法?孔子回答說:〈我們那裡(山東曲阜)的率直標準與你們這裡不同,我們那裡的〈率直〉就是〈父替子隱過曰父慈〉,〈子替父隱錯曰子孝〉,父慈子孝率直就含在其中。葉公對孔子的回答非常不認同。隔了幾天,葉公遇到孔子的學生子路,葉公為多想知道一些與孔子學說的相關理念,因而請問子路,有關一些與孔子的為人處事的理念問題,而子路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未回答葉公。後來孔子知道這件事,就對子路說:〈你何不這樣回答葉公,說你的老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奮忘食,樂道忘憂,不知衰老將至……〉。也許這位時年六十三歲〈有教無類〉的〈儒學大師〉的孔老夫子的理念水平,與這位時年只三十九歲〈嫉惡如仇〉的〈治安首長〉的葉邑宰葉公的理念水平出入甚巨而無法相互認同,致孔子只好再整裝告別葉公,離開葉縣,另謀發展(孔子師生離開古葉邑繼向東北方前往,路過之處,留下不少古跡,雖距今二千多年,仍為當地村民津津樂道,其中較出名的五村~沋潦村、問村、泥車村、妝頭村、鑾場李,迄今村名尚存。
﹝4﹞:西元前四七九年,白公勝(即楚平王之長孫,楚太子建之子,本姓  。與楚惠王  章同輩份。因西元前五二六年,楚平王遣大夫費無極赴秦國替太子建迎親,迎娶秦哀公之女孟贏回楚國。費無極見秦女美艷,爲討好楚平王而力誘平王納秦女為妻,當年西元前五二六年,費無極獻計:以齊女冒代秦女為太子建之妻,並請平王命太子建出鎮城父。到了西元五二二年,太子建已悉齊女冒代秦女之事,費無極恐懼太子建伺機報復,而先下手為強,誣太子建據城叛楚而先殺太子師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又欲再殺太子建。而伍奢之次子伍子胥得悉而會太子建奔鄭國。因適晉欲襲鄭,而密約太子建為內應,因事洩,太子建被鄭定公所殺。伍子胥聞訊,即抱太子建之子  勝投奔吳國。西元前五一六年楚平王卒。由楚平王與秦孟贏所生之子  軫嗣位為楚昭王。又西元前五一五年,楚大夫伯卻宛被令尹誤信費無極之讒言所殺,其子伯噽乃奔投於吳國與伍子胥會合。因楚國朝野怨聲四起而使令尹心懼,爲平眾怒而殺費無極全族。到了西元前五○六年,楚才吳用,吳國以楚臣伍奢之子伍子胥為帥並以楚臣伯卻宛之子伯噽為參謀而率領吳、蔡、唐三國聯軍政楚,五戰攻下楚國都(郢都~今湖北江陵),楚昭王棄郢都奔鄖城再奔隨國。吳軍入郢都,伍子胥奏准掘平王墓,鞭平王屍三百下雪恨報殺父兄之仇。到了西元五○五年,楚大夫申包胥引秦軍救楚,秦楚聯軍屢敗吳軍,吳王闔閭因其弟夫概造反稱王,不得不留下伍子胥與孫武鎮守郢都,而自己與伯噽以舟師順水趕回吳國清理內亂。伍子胥與楚臣申包胥協商  勝歸楚與吳軍離楚返吳之事,楚令尹子西說:〈  勝是故太子建之後,歸楚正合我意〉。葉公聞言諫曰:〈吾聞  勝喜納死士好鬥耍詐成性,又太子已廢,基於國情之安全,何能納在敵國生長之人來害本國之安定呢〉?但令尹子西堅稱:〈  勝是一個匹夫,何懼之〉。子西並以楚昭王之命詔召  勝回楚國,並將白公城封給  勝鎮守(  勝時年十九歲)。此後人稱  勝為白公。而白公勝每念及鄭定公殺父之仇,時思報仇。但因伍子胥與楚昭王與鄭國有和盟而又有恩於白公勝,致使白公勝有心難展而暫忍不言。至西元前四八九年楚昭王卒,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奉  章即位稱為楚惠王時,白公勝自以太子建之後裔的身份,要求子西召其入朝同秉楚政,但不被子西接受於先,復因晉國兵伐鄭國,而鄭國請救於楚國,子西即率師救鄭國,襲退晉軍後,子西更與鄭國定盟在後,新仇舊恨齊發,引起白公勝極端的不滿而恨楚國執政者。而依從臣石乞之計,策動大力士熊宜僚等千人,偽報戰功,攜偽擄百餘人,押解入朝向楚惠王獻功報捷。惠王不知是計,即登殿受捷,令尹子西及司馬子期  立於殿前,白公勝乘楚惠王發問之際,示意石乞與熊宜僚發動叛變行動,由熊宜僚拔劍砍子期,石乞綁住子西,白公勝親自綁楚惠王。殿庭一時大亂。子期奮戰宜僚,雙方互中要害而攪成一團死於殿庭。子西指罵白公勝說:〈你流亡異邦,我念骨肉之親,詔你歸國,封為公爵,你為何要背叛楚國呢〉?白公勝怒答:〈你早知鄭國殺吾父,而你竟與鄭國定和盟,你即同鄭國也,我為報父仇,豈能顧及私恩乎〉。令尹子西曰:〈悔當年不聽葉公沈諸梁之諫,始有今日之禍……〉!白公勝一怒,遂持劍斬子西之首,子西陳屍於朝。而白公勝又採其從臣石乞之言,屯兵於太廟,圖召楚臣立白公勝為王,並將惠王軟禁於高府。因楚臣圍公陽乘白公勝不備,而使人在高府之牆上掘小洞,並乘黑夜潛入高府救出楚惠王,藏匿於楚昭王的夫人宮裡。其時葉公在楚國的屬國~蔡國聞知白公勝政變,即自蔡國趕回葉縣,於縣郊土城調集葉縣之眾發兵,連夜趕往楚城。百姓聞知葉公出兵救惠王,而攔路迎接,但見葉公未著盔甲而驚訝的問:〈葉公你為何不戴盔穿甲!國人看見你葉公,就如赤子之見到父母,萬一叛賊的刀箭傷到你,國人就無寄望了〉!葉公即時接受迎接者的雅意〈戴盔披掛甲冑而進〉。行進接近都城時,又遇一群前來迎接者,見葉公戴盔穿甲而驚訝的問:〈葉公你為何戴盔穿甲!國人看見你葉公駕臨,就似旱災凶年看到榖米,若能看見你葉公一面,國人似猶死而望生也。不論老幼,大家均願爲葉公盡力,死而不畏。但葉公你戴盔掩蔽面部而使人不知你是真葉公或假葉公而生疑?國人怎能在生疑中爲你葉公盡力呢〉?葉公以知道民眾心意附己,而即建大纛旗,標〈葉〉字於車旗上。並從眾意解盔甲前進。適楚臣箴尹固,因應白公勝之召,身攜通行證令,欲率私屬入城會白公勝、遠見葉公大旗,料知救惠王大軍即到,遂持證令率先入城並滯留於城邉,一聞葉公兵臨城下,箴尹固即率私屬開城門引葉公入城,葉公不戰入城,兵分二路,一路救惠王,另一路追擒叛軍。白公勝在太廟聞訊,即率兵應戰,但被葉公打敗。石乞扶白公勝登車而逃。本欲奔投他國,但被葉公引兵追至,白公勝在絕望中自縊而死。石乞將其埋屍於山後,並圖衝出重圍逃亡,但不幸被擒。葉公迫問石乞有關白公勝藏屍之處,但石乞堅不表明。葉公即命屬下取巨鼎,揚火沸湯,置於石乞腳前而警告石乞曰:〈你再不表明,就把你推進鼎中烹〉!石乞不為所動,並自解其衣說:〈事成貴為上卿,事不成則煮之,此理所當然也〉。石乞說完隨即跳入鼎中而死。葉公嘆曰:〈石乞雖所從白公勝叛楚為不正,但也可算是一位不偷生的好漢〉,而命人予以安葬之。時年(西元前四七九年)白公勝自縊時為四十六歲。而葉公沈諸梁為四十九歲,而時年七十三歲的孔子仙逝於魯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也在這年逝世於印度。 
﹝5﹞:西元前四七五年,葉公於平定白公勝之叛亂後,護佐楚惠王復位,而受封令尹兼司馬,身兼二職,掌握楚國政軍大權。在穩定楚國內部的基礎上,重整雄威:東滅陳國,以陳為縣邑,南伐越國,征服東夷。從平王即位走向衰落的楚國至此又踏上振興之路。經過葉公幾年有計畫的鍛鍊與核考楚國王室的公子群的軍事才能與治國本領及德、能、才、智教育,並幫助已故的令尹子西之長子公孫寧西出三峽征服巴人,故令尹之次子公孫朝往東北滅陳國,故司馬子期之子公孫寬迎擊越軍得勝還朝等公子群取得政績,作為擔當佐理國家大任而預作準備,而為國荐賢。爲荐宰國大臣令尹與三軍主帥司馬而得罪了楚惠王的王弟子良,幸楚惠王賢明,深體葉公為國荐賢之用心本善,而不堅持己見循私任用親弟,並准葉公所荐以公孫寧接掌楚令尹,公孫寬接掌楚司馬。葉公自己雖有存國之功而不圖享存國之勞,在眼見楚國以轉危為安,國情安定之時,在爲國荐賢又蒙賢君所准之時,奏請楚惠王准其告老離開楚國郢都回到葉縣(依葉縣石碑記載曰:〈西北三里(大陳庄)有我居,東北五里(諸梁寨~沈灣村)有吾家〉)。在歷史上的偉人甚多,但能像葉公這種集行政與軍權於一身的利益既得者,能不戀權貴而功成身退的德望者,實在是屈指可算,為數不多也,是年葉公為五十三歲。 
﹝6﹞:西元前四三九年:葉公自告老返回葉縣之後,從軍事戰場、政治戰場、轉進另一個文化戰場。葉公致力於文化上的造詣〈畫龍的功夫到達最高境界〉。龍:是炎黃子孫華夏族裔所崇拜的吉祥圖騰,是一種眾人皆知的神話動物,葉公出身華夏貴族家庭,對華夏文化象徵的龍,懷有異乎尋常感情。於是在畫龍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甚至入迷,造就頗高,使葉公的後裔二千多年永以為傲,此可從西元一九九一年筆者赴葉縣祭祖時,葉縣宗親在歡迎隊伍中所舉的巨幅彩旗書寫的〈古往今來皆頌文化地,昆兄仲弟同舞藝術天〉得到引證。而今也有吾葉氏宗賢:天馬畫派開山大師~葉醉白將軍也是從領兵作戰再轉進於世界級的文化戰場,名揚全球,傲視世界文化。為二千多年來〈始祖畫神龍〉而〈裔孫畫天馬〉雙雙震撼世界畫壇的一大佳話。葉公臨終前,還特留遺言告誡子孫:〈不要聽從小人的詭計而敗大謀。不要輕信愛妾媚語而廢正人。不要偏聽寵臣讒言而非善良〉。葉公終老於葉縣,葬於今葉縣舊縣鄉,古中州葉邑西北約三里,小鄧村郊的灃河之畔。若站在葉公墓頂中心高處的草土上,低頭發聲,就能聽到來自墓中的迴音,十分奇特,有人說:〈應有資格列入大陸尋奇之列〉,不論是古人因精通物理而預留或後裔以歌頌始祖的顯靈,目前在大陸有此奇跡的尚是首宗發現的,尤對這二千多年的始祖墓尚能倖存如此完整,實使吾葉姓後裔深引為慶的一件大事。時年西元前四三九年,葉公以八十九歲高壽仙逝於葉縣。 

(五):高掛於劉秀廟內的葉公像 
  在舊縣鄉的灃河南畔,有一古蹟〈劉秀廟〉,在廟外尚存有二棵千年以上的銀杏樹,枝葉茂盛。在廟內高掛著葉公沈諸梁的帥裝畫像及對聯一幅曰〈簡載文字芳萬代,鍾鑄功名盪千秋〉。畫像儀容正如荀子所說〈葉公沈諸梁,字子高,身材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而白公勝之亂時,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勝安定楚國如反掌耳〉的精明威武。 
  在西元前四七九年葉公平白公勝之亂與西元二三年南陽人劉秀以數千之眾大破圍困昆陽鎮(亦即古葉邑)的王莽四十三萬大軍,是歷史上有名的以一擋百,以少勝多的偉跡。劉秀也因之奠定了後來稱帝(漢光武帝)的基礎。其間相距五○二年。葉縣人民為了紀念這二位在葉縣史上的偉人而建置劉秀廟並在廟內高掛葉公畫像紀念之。並題贊曰〈懷葉公德高望重聲震中外,念光武勇威神計名冠古今〉。 

(六):葉公好龍古今論談新解 
從上述已知葉公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尤其是在畫龍方面到達最高的造詣,贊曰〈定楚元勳封爵位,葉公畫龍龍似真〉。 
      因為〈龍〉是華夏民族的吉祥象徵,早為葉公所喜愛。葉公不但愛畫龍,也喜歡收集與龍的圖騰相關的藝術品,而由葉公所畫的龍生動似真,又因葉公的德範深受時賢與文武戰場的伙伴敬重,時人為了加重其著作言論能受到更多的重視與更高的評價而喜借時賢:如葉公等之盛名加以運用引喻,此仍人性之常,本無厚非,但不可太離譜。而問題就在孔子的學生子張的〈引喻不當〉,把人類幻想中的〈無生物天龍〉當作山林之王〈有生物的地虎〉來引喻,其結果必然有誤的。 
  二千多年來爲〈葉公好龍是好畫龍,是喜好龍騰〉或〈葉公好龍是只好假龍、畏避真龍〉一事,議論紛紛,自古迄今不斷,使很多對葉公歷史有興趣的各代時賢深入研考,在葉縣官民就有好幾個研究葉公史實的組織。二千多年來,爲這齣以〈笑話開場〉引喻的長戲,至今在眾多研考引證下,將以〈喜劇收場〉。葉公因受盛名之累又因子張的不當引喻及漢劉向未加註解即出書之禍,使葉公因禍得福〈名揚中外〉。茲引用河南省葉縣沈諸梁歷史研究會於西元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中州葉邑第一集〉由鄭丙軍先生所撰的〈葉邑懷古〉詩曰〈葉公偉績萬古存,平亂問政定乾坤。畏龍本是千年誤,愛民自有父母心〉與筆者的研究心得曰:〈子張劉向無意錯,葉公揚名卻成真〉。來結束這場爭論二千多年的長戲〈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就在〈笑劇開場〉的過程中,以〈喜劇閉幕〉。 

(七):葉姓根源的先代考序 
葉公沈諸梁之父是沈尹戌的記事,是為世人所不爭的事實。沈尹戌的前代是誰?就有二種說法:其中有人說:沈尹戌是楚武王  熊通之子  熊繹之後,因封邑於沈鹿(今湖北省鍾祥縣與京山縣之間)而得姓的。但也有人說:沈尹戌是周文王姬昌之第十子姬聃季(即與周武王同母者)因封邑於沈(今汝南平興之沈亭),為沈氏之始祖。而沈尹戌是沈聃季的第十八世裔孫,是沈嘉之子。其先代世序,世代祖考名諱甚詳。復據宋名相葉夢得(石林公)與元丞相亦愚先生的修譜序均明載〈葉氏別於沈,自子高(沈諸梁,字子高)始。沈氏別於姬,自聃季始。而姬氏別於公孫,應自皇帝公孫軒轅之玄孫姬棄(帝嚳之長子)始。因此據上述,葉氏後裔修譜尋源,多數引用後者所說為據。因為後者能將沈氏先代源流考序的歷代祖考名諱列出甚詳,並能直溯至民族始祖~黃帝。而前者卻不能作到,而且祖考名諱不詳,姓氏源流不繼,自不宜作為引據,以免誤傳。 
依上述:筆者曾於西元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葉氏之根〉中的第二十二頁〈源遠篇〉的〈葉氏之根頌〉作如下的記述〈草木包世界、有根就有葉,葉氏出於沈,沈氏出於姬,姬昌周文王,姬棄周始祖,棄為帝嚳子:子嚳為黃帝孫,黃帝名軒轅,軒轅姓公孫,公孫與姬沈,均是葉之根,葉氏根源遠,子孫系統長,草木包世界,有根就有葉〉。筆者以上述的八十字歌頌,簡明的向葉氏的同宗報告了〈葉氏的根源〉。 

(八):給葉公的後裔一個良性的建議 
自古忠臣出孝門。人生廿歲不少,百歲不多,瞬間也。國要強,家要盛,社會要和睦,必先導使人民有愛國心,後裔有敬祖心。凡知愛國敬祖之人,必知堅守為人處世分寸,上不辱國而下不損家,與人互敬而不欺,互助並互惠,良性循環,則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故敬祖之教與迷信鬼神有別,敬祖之言教自不可失傳。才能使族系、社會人群,國家之和睦強盛有點助力。葉氏後裔應以擁有這位有存國之功而不享存國之勞,功成而荐賢引退,德範照古今的祖先為榮。為了表達永懷始祖德範,將來到葉縣支持葉縣人民拓建〈葉公文化旅遊區〉,是一件〈崇敬始祖,以始祖德範來教育下一代,最具敬祖效賢,承先啟後〉的可行工程。 
    全球葉氏後裔逾千萬人在全球各地,均有傑出的表現。而由於過去的各項資訊不達、交通不便而造成了千萬葉氏後裔之中,能知道他的始祖是葉公,又能知道與葉公相關留存在葉縣的文化古跡;如問政門、古土城、南水城、諸梁寨、葉公墓等在何處者,可能尚未達萬分之一也。而今各項科技直線發展,如何讓葉氏的後裔認知葉公為其始祖,應是我葉族的當急要務。但仍有賴各地的葉氏宗賢的盡力,早日率領各地葉氏後裔回葉縣追溯根源,並在能力所及之內,來爲始祖葉公盡點心力,略表後裔的詠懷與孝思。 

(九):永懷葉公德範,葉縣人民已經為葉公作了些什麼? 

(1)西元一九九三年在葉公故里舊縣鄉轄內創校的〈葉縣第三中學〉,准以更名為〈葉公中學〉來發揚葉公德範愛國、愛鄉、愛民的三愛精神,以誌永懷葉公。 
(2)西元一九九四年四月,在已規劃的〈葉公文化旅遊區〉內,成立〈葉公陵園建設指揮部〉,而在縣府財政較緊的預算情況下,仍先後使用人民幣三百多萬元,去辦理徵用土地十二畝建設葉公陵園,包括陵園四週的青磚青瓦、二公尺高的圍牆長三百餘公尺、門樓、配房、神道、祭壇、墓碑、陵園內的水電設施,及在陵園外修建四公里長柏油鋪面的葉公路與架設了一千公尺的輸電線路在內。同時為了美化綠化葉公陵園的景觀,而動員了縣內幹部二千多人次(葉公中學師生及舊縣鄉民也自動參與)義務勞動,並調用縣內大型吊車及八部大卡車支援〈挖土移樹〉的工作,從十三華里外的保安林場和五十華里外的東風塑料場搬移一百二十棵樹齡均在三十年以上的大柏樹,移植於葉公陵園。以上已完成的工程是葉縣人民政府所規劃的葉公文化旅遊區的第一期工程。緊接著還有第二期及第三期的工程也在陸續的規劃進行中。 

(十):回饋葉縣人民,葉公後裔該做些什麼比較適宜呢? 
從上段的報告中,我們葉公的後裔理應對葉縣人民為永懷葉公德範,圖使葉公始祖諸梁公再復活於世人眼前而所盡的一切努力,感到榮耀與敬謝的同時,也更要盡力來支持這些最具有〈效賢敬祖〉的良性傳承工作。個人認為今後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結合全球逾千萬人的葉公後裔,組成〈葉縣精良產品促銷網〉,在互信、互惠、互利、互助的基準下,把葉縣的精良產品(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三十屆世界優質產品評選榮獲為高級金牌獎的葉公酒、高品質的葉縣地下礦鹽、譽滿全球的清真食品牛、羊肉等)促銷於全球各地,以增加葉縣人民的收入,來改善葉縣人民的生活品質,效法葉公造福鄉里的德範,相信這必是葉姓始祖諸梁公的最愛!您以為呢?誠如溯自西元前五○六年至今西元一九九五年的二千五百年以來,葉縣的第一位女性縣長王改枝女士(葉縣的第一位男性縣長是葉姓始祖諸梁公)今年四月八日應香港僑港葉南陽堂宗親會之邀,自葉縣趕來香港參加南陽堂宗親會六十三週年紀念暨第十三屆理監事就職典禮(會中,廣東梅縣的葉選平的夫人及長公子也應邀出席參加聯誼)時所說的:「葉縣正開著大門,歡迎全球葉公後裔回來葉縣尋根祭祖、觀光創業,或協助葉縣在全球創設外貿據點、促銷葉縣精良產品,使葉縣的明天比今日更好……」。 

以上拙文,敬請各位宗賢不吝賜教,最後祝各位宗親萬事如意。 
〈本文作者亦係台灣高雄港西岸葉姓開基祖天良公之六傳裔孫。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08:16:44

 

太經公史略考據

太經公─奕明公(字輩序)
大經始祖產明倫,懷本蕡公出應龍,
清生榮祖傳華甫,德茂仲華仕蘭樁。
廷試玉堂生德威,茂榮昆山成溪公,
松森仲人大政繼,上義石溪宏宇宗。
世耀爾雅生良翠,仁聳喜生奕明公,
道高徽鳳標生接,歷代宗圖世德豐。

一百七世蒞台祖宜漠公傳略

祖籍: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著村坪徑口人氏。

諸梁公九十三世裔孫梅友公為肇基於陸豐縣吉康都螺溪之始祖,梅友公世次系統如后:梅友公─材成公─得貴公─鎮溪公─樂善公─隱逸公─堅公─枚山公─清溪公  懷美(懷溪)公─若齋公─必凡公─際子公─篤太公生吾來台祖宜漠公為十五世祖,宜漠公渡台之初與義結金蘭兄弟蘇喚一起登陸台灣之北部,可惜蘇喚公居台灣后並未娶妻,無嗣由宜漠公子孫奉祀,蘇公之骨骸亦共同奉座葬於吾葉氏祖塔內以慰先賢之英靈。
十五世祖宜漠公嫡系依序傳代:宜漠公─朝秀公─兆鰲公─仕浩公─康壽公─吉春公─富榮公,廿一世祖富榮公德配詹氏生四子,長子國標、次子國員、參子國添、肆子國田。以下由撰稿人自述:
撰述人之一:葉金福。父國員公娶徐氏生三子,長子金木娶羅氏生一男爾省。次子金土娶戴氏生三男:爾棟、爾森、爾柱。三子金福(作福)即撰述人,生於民國十六年六月九日,歲次丁卯(公元一九二七年),台灣省新竹縣人,畢業于城中學院,任職鐵路局,擔任會計股長長達四十三年之久,平時克勤職守,深護長官器重,民國七十四年獲前行政院長兪國華頒賞壹等服務獎章,並發給終生乘車免費證。娶林秀寶為妻,生五男一女,長男爾豐,畢業于師範學院,娶鄧月琴為妻。次男爾盛,師大畢,娶嚴淑珠為妻。參男爾隆,師大畢,任教職作育學子,娶吳智亭為妻。肆男爾昌,留美碩士,娶黃士華為妻。伍男爾明,大專畢業娶劉惠文為妻,生又銘。女兒玉珍已嫁為人婦,婚姻美滿,現服務於台灣鐵路局,擔任高級職員。撰述人早於民國六十四年參予財團法人全台葉姓祖廟義務職工作,歷任監事、董事兼總務組長、常務顧問等職達十九年,至八十四年率子歷經半年時間完成祖廟神龕之排位編階。

撰述人之二:葉金爐。父國添公,娶邱氏育有四子,長子金鑑娶徐氏生四男爾港、爾輝、爾文、爾漳。次子澄煙娶謝氏生三男,爾熾、爾增、爾參。肆子興寶娶謝氏生一男爾陽。參子(作爐)金爐,即撰述人,生於民國廿五年歲次丙子五月六日(公元一九三六年),台灣省新竹縣人,高農畢業,服務於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新竹、屏東農場,輔導農業技術工作,撰述人今日能以讀農專業,投身於農業技術工作,完全由父親國添公平時之勉勵,囑務必能做到學以致用的觀念,今果能以農技來嘉惠榮民,獲得上司長官之肯定,乃吾父不斷支持物質上之需及薰陶之功也!撰述人娶陳氏生一男三女,長男爾權,畢業於專科學校,現服務於美商貿易公司,任主管之職,娶黃碧玉為妻,生奕宏、家宏。長女麗霞、次女靜霞、參女憶霞均已嫁人為婦,婚姻美滿、幸福。撰述人於民國六十三年以義務職參予財團法人全台葉姓祖廟工作迄今,歷任董、監事會常務董事及副總幹事兼總務組長達廿餘年。
撰述人之三:葉泉。吾螺溪祖梅友公之十八世後裔仕浩公為渡台祖十五世宜漠公之孫,依世次為仕浩生十九世康福公、康福公生廿世吉寶公,吉寶公生廿一世富雲公,富雲公乃撰述人之祖父,育有七子,曰國林、阿鼎、國連、阿丁、阿財、國壬、國順。

先父阿丁公娶蔡新妹生五子,長子阿和娶傅氏生一男宜湧、廖氏生一男仁雄。次子阿合娶盧氏生二男,清水、爾星。參子阿庚娶陳氏生三男爾堂、爾良、爾政。肆子阿田娶鄧氏生一男爾忠。伍子即撰述人,自高工畢業後,從事木業工作,在累月經年努力奮發圖強之下,事業終有成,創立合健木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在長期業務上,信譽良好,贏得同業及客戶信賴,業務蒸蒸日上,曾任桃園縣新屋國際獅子會第十四屆獅子會會長,同時兼任全台葉姓氏祖董事義務職,熱心宗族事從不後人,娶張蘭菊為妻生二男二女,長男爾文,醫專畢業,任職天成醫院藥師主任,娶柯玉秋為妻,生子致廷。次男爾誌(誠誌)大專畢業,自任誠誌企業社董事長,娶曾秀珍為妻生二男,長男育瑋,次男育,長女淑貞,次女淑慧,均受大學、大專教育。

     撰述人之四:葉正俊。先父阿財公為螺溪祖梅友公廿二世裔孫,娶妻尾妹生四子,長子作壽育有兩子,爾東、爾雄。次子春喜,娶鄧氏生五子,爾東、爾龍、爾雄、爾國、爾全。肆子勳鑑娶胡女士為妻。參子乃是撰述人正俊,自高農畢業後,旋即任職於新屋鄉,為農會專員,在職期間利用空閒奮發進修相關科目,后參加聯招考試,獲錄取健行工專就讀,畢業後離開農會工作,參與群益房地產投資公司,任職總經理兼股東。后設立美雅營造有限公司,任董事長,業餘擔任桃園縣葉姓宗親會新屋分會會長,全台葉姓祖廟董事,對於祖廟工作熱誠。娶邱富美為妻,生子寶童,現研究所畢業已取得碩士,任職美雅營造公司總經理,娶王鶯青為妻,畢業於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生一男葉千蔚。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27:25

一百○六世開仕公蒞台傳略

吾渡台祖開仕公生於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係葉氏始祖諸梁公一○六代裔孫,為螺溪開基祖梅實公之十四代裔孫,依世次為梅實公九世祖生貴方、貴方公生公保、公保傳公生、公生傳炳二、炳二傳丁四字建俊,丁四傳虎公,虎公字甫山傳十六世西郊公,西郊傳成吾、成吾公傳崇禮,崇禮公傳潤章、闊章公生復桑為渡台祖開仕公之祖父,復桑公生啟璜公為開仕公之父,啟璜公娶陳大孺人,又娶生母梁太孺人生兄弟二人,吾渡台祖之胞兄開韜公未與開仕公渡台住家鄉。
吾祖開仕公生於大清康熙癸未四十二年(西曆一七○三年)七月廿三日戌時,德配謝氏生於康熙玄燁帝乙未五十四年(西曆一七一五年)四月初二日辰時,夫婦於家鄉以務農為生,育有三子,曰應宗、應相、應麟。開仕公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深慮遠謀而有毅力,於清乾隆高宗帝十九年,歲次甲戌(西曆一七五四年)民國前一五八年下定決心放棄祖業,邀集族人開球、開桃、開函三兄弟及開位公等宗族結群成批,抱負力求雄圖基業,決定遠離桑梓,渡台灣海峽洶湧浪強海域,目標為台灣北部,吾祖渡台時年齡為五十二歲,謝氏四十歲,夫婦攜三幼子,長子應宗十六歲、次子應相九歲、參子應麟僅有四歲,一家五口與族人靠簡陋設備之船隻涉廣闊海峽險航,后抵北部之淡水登陸,續向南進發,遂流寓於龜崙(今之桃園縣龜山鄉),安居旣定,以耕種雜糧為生,而公時常想念以企業方式來經營家產,后選擇相距不遠之東勢庄金雞湖為目的地,於是舉家遷移至該地開墾田園,由於初至金雞湖落籍,家務甚多,百端待舉,全家胼手胝足,沐雨櫛風,不怕勞力艱苦,家業逐漸小康,不幸吾渡台祖開仕公於清乾隆丙子廿一年(西曆一七五六年)年僅五十四之壯年,於八月十四日早晨路經南勢石陂塘附近,遽遭蠻番出草殺害身亡,嗚呼哀哉!
吾祖勤儉自持,克苦耐勞,力求一家能溫飽之精神支柱,瞬霎之間遽沒,不由令全家心碎,幸好長子應宗公年已十八歲,雖然初遭父喪而能聽母命,而頗有孝心不斷安慰母親,請其節哀順變,以家業為重。應宗公克紹箕裘,繼承父志,一言不發,默默挑起養寡母挈幼弟之責任,自從遷家族於金雞湖振興生產,以奠定其居,謝太孺人則為典範之良母型,有懿範、有節操,能堅忍家變之疼,教子有方,壽終於乾隆五十八年,歲次癸丑(西曆一七九三年)三月十七日已時,壽享七十九歲。
依撰述者之嫡系為開仕生應宗,應宗生十六世祖昌文公、昌武公兩子,次子昌武公生四子,長子承恭、次子承長、參子承春、肆子承華。長子承恭公為選述人嫡系五代高祖父也!承恭公生九子,定喜、定進、定仁、定來、定龍、定山、定純、定食、定乾。其七子定純公為吾曾祖父,生四子,長子國常、次子國申、參子國唐、肆子國田。國常公為吾祖父,生二子、長子祥新、次子祥俊。祥新公為吾父,生吾昆仲四人,撰述人忝列為長,次子正義、參子正彰、肆子正隆。叔父祥俊公,生二子,春華、春雄。叔祖父國申公生一子曰祥壎生三子,春棠、春祺、文政為吾從兄弟也!

        諸梁公一一三世/渡台祖開仕公八世
裔孫  春泉  選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29:34

一百十二世仁卿公蒞台祖傳略

先祖仁卿公、諡侃毅,為良登公配妻鄧氏所生之參子。仁卿公幼胸懷大志於清時代從廣東省陸豐線螺溪鄉,以簡陋竹筏渡過波瀾洶湧台灣海峽,於北部之淡水登陸,后再轉往桃園龜山石灰坑定居,該時與長兄仁獻公,及吾祖媽仁卿元配蕭氏及侄兒宗美,胼手胝足,四人在石灰坑開墾荒地約三十甲為水田,因石灰地質土瘠,又缺水,后來收穫不良,難以維持生活,僅有任其荒蕪,叔侄四人經再三商議結果,決定遷移至平鎮矮仔坪重新開墾荒地,經過年餘努力,稍微有成,但,一日仁卿公之侄兒遭遇番人殺害,公在傷心之餘,三人建議此不可留,星夜連忙遷移至東勢金雞湖避難,於是從頭再作起,開墾荒地為水田約十二甲餘,茶園八甲餘,就此安居於斯地,後來長兄仁獻分支至關西另立基業。

吾系先祖婆太陸續生下四子,奕聲、奕文、奕魁、奕隆,婆太蕭氏賢淑,能克勤克儉,將四子撫養長大,各自成家立業,但是四大房的子孫愈來人丁愈多,在東勢共同生活,形成僧多粥少,土地不夠使用,於是各自外出創業,仁卿公子孫至此已遍佈全省,從事各行各業矣!

燕翼貽謀,乃是祖積遺德,嗣孫人丁得以受其蔭庇旺盛,四房奕隆公長子芳菊公生有七子,輝秀、輝元、輝楊、輝留、輝就、輝六、輝團,其七子輝團公在宋屋租田耕作維持生活,以三代同堂,累月經年、辛苦奮發,購買大地主林本源在高山下土地十餘甲,山林三甲餘,作為家族耕耘祖產。

筆者步來為渡台祖仁卿公之六世裔孫,曾祖父輝團公及祖父標炎公,為文壇才子,滿腹學問,寫得一手好書法,古厝大柱常有父子題名,筆走龍蛇,字體活潑、勁力十足,現尚有多處仍留書寫墨跡,祖父標炎公繼承曾祖父輝團公之專長,為一位名聞遐邇地理師,廣結交友,因為家業,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得年四十九歲,育有五子發兆、發馥、發全、發豐、發喬。發豐公為筆者先父,育吾兄弟姊妹依序為步富,筆者步來行二、步樑、步萬。女秋蓮、春蓮、蘋蓮。由於早年尚未走入工業社會,就業不易,先父憂家庭生活,日夜操勞工作,致五十二歲英年即撒手人寰,離母親與吾兄妹而去,因大哥步富為長子,家庭責任最重,辛勞最多與筆者年齡稍長,惟一辦法,幫母挑起家庭生活責任,母親賢淑,教子有方,堪稱模範,步來在就讀高中時,利用寒暑假學藝習得一技之長,於民國六十四年由高職機械科畢業後,開創立和工業社,以家庭成員為主,不分大、小皆工作,奮發圖強十載由家庭式工廠,提升為有組織,有規劃公司,並改為立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游資投資於翰都及通省兩家建設公司,待事業穩固再進入淡江大學進修以充實自己,然後常參觀兄弟精心設計,鑽研發明產品,陸續得到數十種專利權,民國七十六年發明伸縮梯卡止定位專利,七十八年往法國巴黎參展,榮獲金牌獎。七十九年在瑞士日內瓦參賽獲得銀牌獎,分別受到該時副總統謝東閔、經濟部長趙耀東、國民黨社工會主任鍾榮吉、中央標準局發明人協會等頒獎。八十一年獲扶輪社推舉為全國模範勞工。八十三年元月廿九日,承蒙諸宗長暨親朋友好大力支持,得以順利當選桃園縣第十三屆縣議員,同時成立服務處,專心投入為選民服務,步來之衷心爲地方服務相信「誠」字金石必為開,八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平鎮市市長之選舉,獲宗親友好熱烈鼎力支持賜票,幸得當選,謹此假祖先傳略一隅申明對關心步來之諸宗長表萬分謝意!

         螺溪德戚公廿世/渡台祖仁卿公六世孫
步來  謹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39:53

一百十二世仁獻公蒞台及派下傳略

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螺溪鄉人氏。

吾渡台祖仁獻公係葉姓始祖諸梁公傳宗接代之第壹佰拾貳代裔孫也,係九十九世開基螺溪祖德戚公之第十四代嗣孫,依世次為德戚公生大十、大十生崑山、崑山公生成溪、成溪生松森、松森生仲仁、仲仁生子大林、大林生居竹、居竹生子懷埜、懷埜生炳襄,炳襄生子實、子實生振魯,振魯公為渡台祖仁獻公之祖父,號登郁,娶妣黃氏又娶張氏生五子良寬、良巧、良暢、良春、良登;良登公娶鄧氏生四子,長子為吾來台祖仁獻、次仁重、參仁卿隨仁獻公渡台,肆仁壽,吾渡台祖仁獻公未建祖祠,謹述人雲凌爲仁獻公第八代裔孫。吾祖仁獻公約於西元一七四五乙丑年前後(清高宗乾隆十年)渡台,迄今傳世繁衍人丁約二千餘人,約二、三百戶散居於海、內外,而又以定居桃園、新竹區域人口最多,仁獻公橫渡洶湧波瀾台灣海峽,俗所稱之「黑水溝」后,初登陸寄跡於台北縣金山(古稱金包里),後來又遷往於桃園之平鎮宋屋庄,后得悉螺溪祖梅友公之弟梅實公系(葉姓九十三世),大經公第九代,其後裔梅實公十四世開仕公、開位公渡台祖之後葉,及德戚公(葉姓九十九氏)之后代渡台祖仁奏公、奕明公眾多子孫、族人均多數集居於桃園平鎮之東勢金雞湖,吾祖知悉多數族人群居于斯,於是毅然決然由宋屋遷居於此,初至金雞湖百端待舉,從無到有,墾荒野地為田園,日日披荊斬棘為謀三餐溫飽而辛勞,經累月經年,受盡沐雨櫛風之苦,在舊環境討生活,醫藥亦從缺,而吾祖身體虛弱,受盡瘴癘惡疾折磨,真是時運不濟,雖然經長期艱苦而努力,亦無創立良好基業,故身無長物,歿后也未建祖祠,因無祖祠可供,不由令子孫心坎難過。

吾祖仁獻公別世后初葬於金雞湖北伯公崙,於西元一九六七丁未年(民國五十六年八月)由後裔發進、發等、發琳、發火、發漢、發香及吾祖父發榮公等,為追念吾渡台祖畢生之艱辛,擇吉日在湖口鄉長安來北窩興建祖墓,同年十月初六日完成竣工,仁獻公派下祖墳及平鎮市東勢村北伯公崙來台祖婆,李婆太墳,亦在西元一九七五乙卯年(民國六十四年)修葺完竣,並選定祭(典)掃日由次年開始,自農曆二月初二日改為每年之清明節,與祖墓同時祭拜,吾祖仁獻公之三弟仁卿公(吾渡台叔祖)在金雞湖設有祖祠,其子孫現散居於桃園地區較多。仁獻公渡台裔孫眾多,謹述人雲凌嫡系單線依序簡介;德戚公十四世渡台仁獻公生長房奕品曰觀嬌,奕品公生芳喜(庚喜公)、芳喜生輝生、輝生妣生子標月、標月生吾祖父發榮、發榮公生三子,吾父步泉(永泉)為長子、次子步開、參子步鳳,吾父永泉公為諸梁公一一八代裔,渡台祖仁獻公第七代嗣孫,於西元一九八五乙丑年(民國七十四年)編著仁獻公系家譜以供後葉修譜參考之用,以延續吾渡台祖之史料不致荒廢斷絕,今本人作此述以追懷祖德,盡子孫孝道,以綿薄之心力奉獻同宗,作為敦親睦族之用,願吾宗族能繼往開來維護族親永續不斷,乃是葉世列代祖德之庇蔭也!

          德戚公廿一世/仁獻公第八代
裔孫:雲凌  謹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0:49

一百十二世仁奏公蒞台沿革

原籍: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人氏。
葉氏始祖諸梁公第九十九世裔孫德戚公自開基螺溪後,其十四世裔孫仁奏公,生於大清康熙玄燁帝乙未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四月四日,卒於乾隆弘曆帝甲辰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三月十七日,享壽七十歲。

仁奏公幼抱負鴻猷,爲謀建業,不畏海陸之險航、顛沛,毅然下定決心,遠渡波瀾洶湧台灣海峽到台灣,先由北部之淡水(昔稱淡水為滬尾)仁奏公在該地居過一段時間,後覓地至現在之桃園縣平鎮市東勢里,闢荒種植農作物,於是籍定該地,德配孔氏生有七子,奕有、奕千、奕萬、奕聰、奕弘、奕昌、奕盛,父子共同披荊斬棘,胼手胝足,創立家業,后代子孫爲感念祖德宗功,逐由第四世裔孫粹新公倡導,經族人之協力創建祖祠,並設立,「祭祠公業葉仁奏公嘗。」擁有嘗產田園共十二甲餘地,維持永續春秋祭典經費無缺,然而仁奏公祠堂,建築年代已久,雖然歷次修葺,仍經不起歲月之摧折風化,後經族人開會商議,遂有共識,積極推行改建計畫,於民國七十二年,歲次癸亥(公元一九八三年)初春,成立仁奏公祠堂改建委員會,屢次開會商討結果,咸認吾祖仁奏公乃一介平凡之莊稼人,並無顯赫彪炳之功業,不宜盲目炫燿,誤導後代子孫,因之延用中式風格、西式建築造型,以利屋基堅實磐固,兼具有莊嚴肅穆之氣,異於一般神祇廟宇,仁奏公祠堂乃專供族人聚會連繫及供永遠祭祠大典用途。

仁奏公二十世裔孫:桂潤  謹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1:37

一百○八世朝賢公蒞台傳略

(楊梅穀詒堂資料撰取)
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人氏。

螺溪始高組大經公為吾葉氏始祖諸梁公之八十五世裔孫,大經公字伯常,號封川,為河南汴梁人,宋寶慶丙戌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登進士,前後歷官廿餘載為官清廉,咸淳乙丑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調陞閩制置使,即宋理宗趙貴誠崩、侄宋度宗趙孟啟即位那一年,代欽命出巡,元將伯顏於(公元一二七六年歲次丙子)率大軍南侵勢如破竹,宋軍團無一將領可抵禦,理宗正妃皇太后謝氏奉國璽乞降,由文天祥往議被扣為人質,后文天祥趁元軍鬆防時乘機逃回,因憤而兵分四鎮拒抗元兵將境內精銳重兵駐紮福建而益江東,輕忽廣之寬闊地域,疏而不報軍情,大經公身負閩域統督之責,氣憤大罵以致成病,以病上書朝廷請辭官職,南北道路兵燹遍地,難民潮逃亡而受阻梗無法上達,遂流寓於梅州,自此籍於焉矣!娶彭氏生四子,參房明倫公為吾嫡系祖也,明倫生懷本、懷本生應龍,應龍生冰壺公清、清生顯祖、顯祖生世蘊、世蘊生梅友、梅友公於明洪武初年率子材成,由嘉應遷居惠州府海豐縣吉康都螺溪,至清代雍正戊申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始隸屬陸豐管轄。

材成公生得貴,得貴生鎮溪、鎮溪生樂善,樂善生考槃,考槃生月波、月波生石泉、石泉生效泉、效泉生廷俊(一曰俊廷),廷俊生聲鎮(振公)聲鎮生會錫諱必全,會錫生際蒼、際蒼生篤盛、篤盛生宜華、宜華公生朝賢為十六世渡台祖。

朝賢公與邱姓昆仲賢富、賢勝於清帝乾隆時同船渡台,距今已二百餘年矣!吾祖渡台后,首在桃園之茄苳溪側開墾田園,嗣後,輾轉移至今之楊梅高山頂(紅崩岡)上陰影窩一帶開墾定居,因清代渡台需渡過洶湧澎湃台灣海峽所謂之黑水溝,經常發生船難,故有渡台「三存六死一回頭」之說,朝賢公渡台之始以駛牛車南北往來運輸為業,家境清寒,配楊氏又娶吳氏生子二兆喜、兆桃。十七世祖兆喜公號泰仕,妣徐氏又娶劉氏生子六,慶榮、慶德、慶宗、慶琳、慶彩、慶雲。二房祖慶德乃筆者高祖父也,慶德公娶鄒氏静妹生吾曾祖父志敬公,十九世祖志敬公娶卓氏、宋氏生吾祖父吉番公。廿世祖吉番公生於民國前廿八年,清光緒甲申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十月十八日,卒于民國四十八己亥年(公元一九五九年)七月廿一日,壽享七十六歲,妣陳氏生子五,甫邦、甫清、輔青、輔錡、甫濱。長房甫邦公乃筆者文村之先父也,吾父生於民國前癸卯九年,清光緒廿九年(公元一九○三年)十二月廿六日,卒于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七日,壽八十二歲,娶張甘妹女士生子三,長子國基,次子國炮出繼三叔輔青為嗣子,三子為筆者本人文村。筆者娶黃寶珠女士,賢淑治家,克勤克儉,善盡母職,育有二男一女,長男士銘,次男士誠,女兒盈蘭,家庭美滿,文村現為台祥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桃園縣新屋鄉葉姓宗親會會長,並兼全台葉姓祖廟常務董事、桃園縣葉姓宗親會常務監事。

                            螺溪梅友公廿二世裔孫:文村  謹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