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感恩
一百○六世開仕公蒞台傳略
吾渡台祖開仕公生於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係葉氏始祖諸梁公一○六代裔孫,為螺溪開基祖梅實公之十四代裔孫,依世次為梅實公九世祖生貴方、貴方公生公保、公保傳公生、公生傳炳二、炳二傳丁四字建俊,丁四傳虎公,虎公字甫山傳十六世西郊公,西郊傳成吾、成吾公傳崇禮,崇禮公傳潤章、闊章公生復桑為渡台祖開仕公之祖父,復桑公生啟璜公為開仕公之父,啟璜公娶陳大孺人,又娶生母梁太孺人生兄弟二人,吾渡台祖之胞兄開韜公未與開仕公渡台住家鄉。
吾祖開仕公生於大清康熙癸未四十二年(西曆一七○三年)七月廿三日戌時,德配謝氏生於康熙玄燁帝乙未五十四年(西曆一七一五年)四月初二日辰時,夫婦於家鄉以務農為生,育有三子,曰應宗、應相、應麟。開仕公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深慮遠謀而有毅力,於清乾隆高宗帝十九年,歲次甲戌(西曆一七五四年)民國前一五八年下定決心放棄祖業,邀集族人開球、開桃、開函三兄弟及開位公等宗族結群成批,抱負力求雄圖基業,決定遠離桑梓,渡台灣海峽洶湧浪強海域,目標為台灣北部,吾祖渡台時年齡為五十二歲,謝氏四十歲,夫婦攜三幼子,長子應宗十六歲、次子應相九歲、參子應麟僅有四歲,一家五口與族人靠簡陋設備之船隻涉廣闊海峽險航,后抵北部之淡水登陸,續向南進發,遂流寓於龜崙(今之桃園縣龜山鄉),安居旣定,以耕種雜糧為生,而公時常想念以企業方式來經營家產,后選擇相距不遠之東勢庄金雞湖為目的地,於是舉家遷移至該地開墾田園,由於初至金雞湖落籍,家務甚多,百端待舉,全家胼手胝足,沐雨櫛風,不怕勞力艱苦,家業逐漸小康,不幸吾渡台祖開仕公於清乾隆丙子廿一年(西曆一七五六年)年僅五十四之壯年,於八月十四日早晨路經南勢石陂塘附近,遽遭蠻番出草殺害身亡,嗚呼哀哉!
吾祖勤儉自持,克苦耐勞,力求一家能溫飽之精神支柱,瞬霎之間遽沒,不由令全家心碎,幸好長子應宗公年已十八歲,雖然初遭父喪而能聽母命,而頗有孝心不斷安慰母親,請其節哀順變,以家業為重。應宗公克紹箕裘,繼承父志,一言不發,默默挑起養寡母挈幼弟之責任,自從遷家族於金雞湖振興生產,以奠定其居,謝太孺人則為典範之良母型,有懿範、有節操,能堅忍家變之疼,教子有方,壽終於乾隆五十八年,歲次癸丑(西曆一七九三年)三月十七日已時,壽享七十九歲。
依撰述者之嫡系為開仕生應宗,應宗生十六世祖昌文公、昌武公兩子,次子昌武公生四子,長子承恭、次子承長、參子承春、肆子承華。長子承恭公為選述人嫡系五代高祖父也!承恭公生九子,定喜、定進、定仁、定來、定龍、定山、定純、定食、定乾。其七子定純公為吾曾祖父,生四子,長子國常、次子國申、參子國唐、肆子國田。國常公為吾祖父,生二子、長子祥新、次子祥俊。祥新公為吾父,生吾昆仲四人,撰述人忝列為長,次子正義、參子正彰、肆子正隆。叔父祥俊公,生二子,春華、春雄。叔祖父國申公生一子曰祥壎生三子,春棠、春祺、文政為吾從兄弟也!
諸梁公一一三世/渡台祖開仕公八世
裔孫 春泉 選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29:34
一百十二世仁卿公蒞台祖傳略
先祖仁卿公、諡侃毅,為良登公配妻鄧氏所生之參子。仁卿公幼胸懷大志於清時代從廣東省陸豐線螺溪鄉,以簡陋竹筏渡過波瀾洶湧台灣海峽,於北部之淡水登陸,后再轉往桃園龜山石灰坑定居,該時與長兄仁獻公,及吾祖媽仁卿元配蕭氏及侄兒宗美,胼手胝足,四人在石灰坑開墾荒地約三十甲為水田,因石灰地質土瘠,又缺水,后來收穫不良,難以維持生活,僅有任其荒蕪,叔侄四人經再三商議結果,決定遷移至平鎮矮仔坪重新開墾荒地,經過年餘努力,稍微有成,但,一日仁卿公之侄兒遭遇番人殺害,公在傷心之餘,三人建議此不可留,星夜連忙遷移至東勢金雞湖避難,於是從頭再作起,開墾荒地為水田約十二甲餘,茶園八甲餘,就此安居於斯地,後來長兄仁獻分支至關西另立基業。
吾系先祖婆太陸續生下四子,奕聲、奕文、奕魁、奕隆,婆太蕭氏賢淑,能克勤克儉,將四子撫養長大,各自成家立業,但是四大房的子孫愈來人丁愈多,在東勢共同生活,形成僧多粥少,土地不夠使用,於是各自外出創業,仁卿公子孫至此已遍佈全省,從事各行各業矣!
燕翼貽謀,乃是祖積遺德,嗣孫人丁得以受其蔭庇旺盛,四房奕隆公長子芳菊公生有七子,輝秀、輝元、輝楊、輝留、輝就、輝六、輝團,其七子輝團公在宋屋租田耕作維持生活,以三代同堂,累月經年、辛苦奮發,購買大地主林本源在高山下土地十餘甲,山林三甲餘,作為家族耕耘祖產。
筆者步來為渡台祖仁卿公之六世裔孫,曾祖父輝團公及祖父標炎公,為文壇才子,滿腹學問,寫得一手好書法,古厝大柱常有父子題名,筆走龍蛇,字體活潑、勁力十足,現尚有多處仍留書寫墨跡,祖父標炎公繼承曾祖父輝團公之專長,為一位名聞遐邇地理師,廣結交友,因為家業,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得年四十九歲,育有五子發兆、發馥、發全、發豐、發喬。發豐公為筆者先父,育吾兄弟姊妹依序為步富,筆者步來行二、步樑、步萬。女秋蓮、春蓮、蘋蓮。由於早年尚未走入工業社會,就業不易,先父憂家庭生活,日夜操勞工作,致五十二歲英年即撒手人寰,離母親與吾兄妹而去,因大哥步富為長子,家庭責任最重,辛勞最多與筆者年齡稍長,惟一辦法,幫母挑起家庭生活責任,母親賢淑,教子有方,堪稱模範,步來在就讀高中時,利用寒暑假學藝習得一技之長,於民國六十四年由高職機械科畢業後,開創立和工業社,以家庭成員為主,不分大、小皆工作,奮發圖強十載由家庭式工廠,提升為有組織,有規劃公司,並改為立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游資投資於翰都及通省兩家建設公司,待事業穩固再進入淡江大學進修以充實自己,然後常參觀兄弟精心設計,鑽研發明產品,陸續得到數十種專利權,民國七十六年發明伸縮梯卡止定位專利,七十八年往法國巴黎參展,榮獲金牌獎。七十九年在瑞士日內瓦參賽獲得銀牌獎,分別受到該時副總統謝東閔、經濟部長趙耀東、國民黨社工會主任鍾榮吉、中央標準局發明人協會等頒獎。八十一年獲扶輪社推舉為全國模範勞工。八十三年元月廿九日,承蒙諸宗長暨親朋友好大力支持,得以順利當選桃園縣第十三屆縣議員,同時成立服務處,專心投入為選民服務,步來之衷心爲地方服務相信「誠」字金石必為開,八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平鎮市市長之選舉,獲宗親友好熱烈鼎力支持賜票,幸得當選,謹此假祖先傳略一隅申明對關心步來之諸宗長表萬分謝意!
螺溪德戚公廿世/渡台祖仁卿公六世孫
步來 謹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39:53
一百十二世仁獻公蒞台及派下傳略
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螺溪鄉人氏。
吾渡台祖仁獻公係葉姓始祖諸梁公傳宗接代之第壹佰拾貳代裔孫也,係九十九世開基螺溪祖德戚公之第十四代嗣孫,依世次為德戚公生大十、大十生崑山、崑山公生成溪、成溪生松森、松森生仲仁、仲仁生子大林、大林生居竹、居竹生子懷埜、懷埜生炳襄,炳襄生子實、子實生振魯,振魯公為渡台祖仁獻公之祖父,號登郁,娶妣黃氏又娶張氏生五子良寬、良巧、良暢、良春、良登;良登公娶鄧氏生四子,長子為吾來台祖仁獻、次仁重、參仁卿隨仁獻公渡台,肆仁壽,吾渡台祖仁獻公未建祖祠,謹述人雲凌爲仁獻公第八代裔孫。吾祖仁獻公約於西元一七四五乙丑年前後(清高宗乾隆十年)渡台,迄今傳世繁衍人丁約二千餘人,約二、三百戶散居於海、內外,而又以定居桃園、新竹區域人口最多,仁獻公橫渡洶湧波瀾台灣海峽,俗所稱之「黑水溝」后,初登陸寄跡於台北縣金山(古稱金包里),後來又遷往於桃園之平鎮宋屋庄,后得悉螺溪祖梅友公之弟梅實公系(葉姓九十三世),大經公第九代,其後裔梅實公十四世開仕公、開位公渡台祖之後葉,及德戚公(葉姓九十九氏)之后代渡台祖仁奏公、奕明公眾多子孫、族人均多數集居於桃園平鎮之東勢金雞湖,吾祖知悉多數族人群居于斯,於是毅然決然由宋屋遷居於此,初至金雞湖百端待舉,從無到有,墾荒野地為田園,日日披荊斬棘為謀三餐溫飽而辛勞,經累月經年,受盡沐雨櫛風之苦,在舊環境討生活,醫藥亦從缺,而吾祖身體虛弱,受盡瘴癘惡疾折磨,真是時運不濟,雖然經長期艱苦而努力,亦無創立良好基業,故身無長物,歿后也未建祖祠,因無祖祠可供,不由令子孫心坎難過。
吾祖仁獻公別世后初葬於金雞湖北伯公崙,於西元一九六七丁未年(民國五十六年八月)由後裔發進、發等、發琳、發火、發漢、發香及吾祖父發榮公等,為追念吾渡台祖畢生之艱辛,擇吉日在湖口鄉長安來北窩興建祖墓,同年十月初六日完成竣工,仁獻公派下祖墳及平鎮市東勢村北伯公崙來台祖婆,李婆太墳,亦在西元一九七五乙卯年(民國六十四年)修葺完竣,並選定祭(典)掃日由次年開始,自農曆二月初二日改為每年之清明節,與祖墓同時祭拜,吾祖仁獻公之三弟仁卿公(吾渡台叔祖)在金雞湖設有祖祠,其子孫現散居於桃園地區較多。仁獻公渡台裔孫眾多,謹述人雲凌嫡系單線依序簡介;德戚公十四世渡台仁獻公生長房奕品曰觀嬌,奕品公生芳喜(庚喜公)、芳喜生輝生、輝生妣生子標月、標月生吾祖父發榮、發榮公生三子,吾父步泉(永泉)為長子、次子步開、參子步鳳,吾父永泉公為諸梁公一一八代裔,渡台祖仁獻公第七代嗣孫,於西元一九八五乙丑年(民國七十四年)編著仁獻公系家譜以供後葉修譜參考之用,以延續吾渡台祖之史料不致荒廢斷絕,今本人作此述以追懷祖德,盡子孫孝道,以綿薄之心力奉獻同宗,作為敦親睦族之用,願吾宗族能繼往開來維護族親永續不斷,乃是葉世列代祖德之庇蔭也!
德戚公廿一世/仁獻公第八代
裔孫:雲凌 謹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0:49
一百十二世仁奏公蒞台沿革
原籍: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人氏。
葉氏始祖諸梁公第九十九世裔孫德戚公自開基螺溪後,其十四世裔孫仁奏公,生於大清康熙玄燁帝乙未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四月四日,卒於乾隆弘曆帝甲辰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三月十七日,享壽七十歲。
仁奏公幼抱負鴻猷,爲謀建業,不畏海陸之險航、顛沛,毅然下定決心,遠渡波瀾洶湧台灣海峽到台灣,先由北部之淡水(昔稱淡水為滬尾)仁奏公在該地居過一段時間,後覓地至現在之桃園縣平鎮市東勢里,闢荒種植農作物,於是籍定該地,德配孔氏生有七子,奕有、奕千、奕萬、奕聰、奕弘、奕昌、奕盛,父子共同披荊斬棘,胼手胝足,創立家業,后代子孫爲感念祖德宗功,逐由第四世裔孫粹新公倡導,經族人之協力創建祖祠,並設立,「祭祠公業葉仁奏公嘗。」擁有嘗產田園共十二甲餘地,維持永續春秋祭典經費無缺,然而仁奏公祠堂,建築年代已久,雖然歷次修葺,仍經不起歲月之摧折風化,後經族人開會商議,遂有共識,積極推行改建計畫,於民國七十二年,歲次癸亥(公元一九八三年)初春,成立仁奏公祠堂改建委員會,屢次開會商討結果,咸認吾祖仁奏公乃一介平凡之莊稼人,並無顯赫彪炳之功業,不宜盲目炫燿,誤導後代子孫,因之延用中式風格、西式建築造型,以利屋基堅實磐固,兼具有莊嚴肅穆之氣,異於一般神祇廟宇,仁奏公祠堂乃專供族人聚會連繫及供永遠祭祠大典用途。
仁奏公二十世裔孫:桂潤 謹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1:37
一百○八世朝賢公蒞台傳略
(楊梅穀詒堂資料撰取)
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人氏。
螺溪始高組大經公為吾葉氏始祖諸梁公之八十五世裔孫,大經公字伯常,號封川,為河南汴梁人,宋寶慶丙戌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登進士,前後歷官廿餘載為官清廉,咸淳乙丑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調陞閩制置使,即宋理宗趙貴誠崩、侄宋度宗趙孟啟即位那一年,代欽命出巡,元將伯顏於(公元一二七六年歲次丙子)率大軍南侵勢如破竹,宋軍團無一將領可抵禦,理宗正妃皇太后謝氏奉國璽乞降,由文天祥往議被扣為人質,后文天祥趁元軍鬆防時乘機逃回,因憤而兵分四鎮拒抗元兵將境內精銳重兵駐紮福建而益江東,輕忽廣之寬闊地域,疏而不報軍情,大經公身負閩域統督之責,氣憤大罵以致成病,以病上書朝廷請辭官職,南北道路兵燹遍地,難民潮逃亡而受阻梗無法上達,遂流寓於梅州,自此籍於焉矣!娶彭氏生四子,參房明倫公為吾嫡系祖也,明倫生懷本、懷本生應龍,應龍生冰壺公清、清生顯祖、顯祖生世蘊、世蘊生梅友、梅友公於明洪武初年率子材成,由嘉應遷居惠州府海豐縣吉康都螺溪,至清代雍正戊申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始隸屬陸豐管轄。
材成公生得貴,得貴生鎮溪、鎮溪生樂善,樂善生考槃,考槃生月波、月波生石泉、石泉生效泉、效泉生廷俊(一曰俊廷),廷俊生聲鎮(振公)聲鎮生會錫諱必全,會錫生際蒼、際蒼生篤盛、篤盛生宜華、宜華公生朝賢為十六世渡台祖。
朝賢公與邱姓昆仲賢富、賢勝於清帝乾隆時同船渡台,距今已二百餘年矣!吾祖渡台后,首在桃園之茄苳溪側開墾田園,嗣後,輾轉移至今之楊梅高山頂(紅崩岡)上陰影窩一帶開墾定居,因清代渡台需渡過洶湧澎湃台灣海峽所謂之黑水溝,經常發生船難,故有渡台「三存六死一回頭」之說,朝賢公渡台之始以駛牛車南北往來運輸為業,家境清寒,配楊氏又娶吳氏生子二兆喜、兆桃。十七世祖兆喜公號泰仕,妣徐氏又娶劉氏生子六,慶榮、慶德、慶宗、慶琳、慶彩、慶雲。二房祖慶德乃筆者高祖父也,慶德公娶鄒氏静妹生吾曾祖父志敬公,十九世祖志敬公娶卓氏、宋氏生吾祖父吉番公。廿世祖吉番公生於民國前廿八年,清光緒甲申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十月十八日,卒于民國四十八己亥年(公元一九五九年)七月廿一日,壽享七十六歲,妣陳氏生子五,甫邦、甫清、輔青、輔錡、甫濱。長房甫邦公乃筆者文村之先父也,吾父生於民國前癸卯九年,清光緒廿九年(公元一九○三年)十二月廿六日,卒于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七日,壽八十二歲,娶張甘妹女士生子三,長子國基,次子國炮出繼三叔輔青為嗣子,三子為筆者本人文村。筆者娶黃寶珠女士,賢淑治家,克勤克儉,善盡母職,育有二男一女,長男士銘,次男士誠,女兒盈蘭,家庭美滿,文村現為台祥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桃園縣新屋鄉葉姓宗親會會長,並兼全台葉姓祖廟常務董事、桃園縣葉姓宗親會常務監事。
螺溪梅友公廿二世裔孫:文村 謹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2:40
一百○七世祖茂昌公蒞台沿革
中原之漢族推向東南沿海,造成人口壓力大增,再加據以謀生之地貧瘠,因此紛向海外謀生。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台灣歸附清籍,獎勵移民開墾,同時海外貿易獲利豐,導致清初移民台灣蔚為風潮。梅友公於明初遷徙陸豐螺溪四百餘年後,十五世祖茂昌公在風起雲湧的時勢之下,一七九三年三月亦渡海來台,落腳彰化鹿港教學。
茂昌公之祖父、父親皆國學生、公舉人出身。自幼承受庭訓,飽讀詩書,亟欲赴有福爾摩沙美譽之台灣作育英才。奈何當時的台灣民智未開,荊棘遍野,生活困窘,茂昌公想發揮所長,自有難處,於一七九五年九月隨後重返內地。但是目睹社會吸食鴉片之風正熾,無力扭轉,痛心之餘,於嘉慶三年(一七九八)五月初旬攜妻拏與傭僕賴公、賴婆再次來台,並且發下重誓,爾後之子孫,要是染上鴉片惡習,生命不得逾越而立之年。茂昌公舉目無親,風聞安平鎮有宗親聚居,乃選擇此地落腳,即今桃園縣平鎮市鎮興里二十二鄰。(長輩俗稱此地為瓦窯湖,今日仍留有一陂池。其實此是舊日胡宅護厝環繞之濠溝,安平鎮之役後逐漸荒廢淤積。)
茂昌公不改其志,興建學堂,授課講學,啟蒙諸生。另闢三甲之地種植香茅,茶樹以維生計。甲午戰爭後日軍登陸來台,胡老錦率烈士頑抗。學堂於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年)亦遭戰火波及,先祖遺留之史料付之一炬。茂昌公育有六子,在變遷快速的社會激盪之下,僅朝健公之裔孫世居該地,學堂舊址已夷為平地,睹物思情,空流悵惘。朝陂公之裔孫則散居各處,近則在桃園縣沿海之觀音、新屋、新埔、寶山,遠則至台南、南投、埔里、高雄。二十世裔孫金炎當選本廟監事主席時,共同主持興建本廟牌樓後,因事業繁忙,故改當選常務監事服務職務20年之久,現任顧問兼本廟主事。盛秀公,朝陽公無子嗣。朝夏公、朝旺公之裔孫迄今仍不知去向,尚待聯絡。公與妣之骨骸,於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安置在南投縣埔里鎮西北方之祖塔,永遠奉祀。
螺溪裔孫:
二十世:金炎 仝撰述
二十一世:運興
二十一世:富壽
二十一世:富湧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5:35
一百○八世裔化中公蒞台傳略
始祖大經公九世梅友公為吾嫡系渡台祖十六世化中公之祖先也,籍貫為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螺溪鄉人氏。
吾螺溪始祖梅友葉姓肇基祖諸梁公九十三世裔,於螺溪立戶,世代聞人輩出,梅友公世次如下:梅友公之高祖父應龍公於宋末元初居廣東省南雄府珠璣里,至公始遷海豐,后歸陸豐縣管轄之吉康都螺溪定居,梅友公自是稱螺溪一世,娶黃氏生材成稱二世,材成公娶玄氏生添貴、得貴稱三世,三世祖得貴公,號卓創,明朝貢元平寇有功舉鄉賢,娶三妻楊氏、謝氏、陳氏,生四世祖鎮溪,鎮溪公娶陳氏、劉氏生五世祖樂善公,樂善公娶隆氏、徐氏生六世祖考槃,考槃公生七世祖月梅、月波兄弟,月波公生八世祖石泉,石泉生九世祖尚石、尚石公生十世祖穎螺,穎螺公生十一世祖啟心,啟心公生十二世必須,必須公生十三世際阮,際阮公生十四世孟肥,孟肥公生十五世宜加,宜加公為吾嫡系渡台祖化中公之父親也!化中公於清朝與其昆仲京中公一起渡過波浪洶湧之台灣海峽。十六世祖化中公渡台后居桃園縣之楊梅,娶妣生四子,兆鳳、兆蘭、兆桂、兆相。十七世祖兆相公,為葉姓始祖諸梁公一○九世裔孫,為本宗嫡系祖先,妣生獨子仕承為十八世祖。仕承公生二子,長子康寧、次子康德出嗣繼承給二房伯祖父兆蘭公之參子仕秀公為嗣子。十九世康寧公生六子,長子吉和出嗣承李,依序為吉金、吉添、吉進、吉登出嗣、吉梅。廿世祖吉添公為筆者祖父。祖父生二子,長子為吾父富裕公,次子曰李富,生三子國榮、國勝、國訓。廿一世祖富裕公生吾昆仲五人,長子國興生子作明、作城、作旺、作財,參子國棟,生子作燮、作寬、作鉅,肆子國坤、伍子國清生子作慶,筆者國恩為諸梁公葉氏始祖一百十四世,螺溪祖梅友公廿二世裔孫,兄弟雁序行二,育有柒子,長子作龍生一子曰彥伯,乃吾之長孫兒,次子作飛,參子作朋,肆子作仁,伍子作樹,陸子作省,柒子作彥。筆者於楊梅鎮秀才路開設育成幼稚園,自任董事長,肩負民族幼苗,培育新一代,未來國家的主人翁。業餘任台北市全台葉姓祖廟董事會董事之職。
螺溪梅友公廿二世裔孫:國恩 撰文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6:45
蓮溪台北「牛埔仔」葉厝、「照安厝」諸裔分佈及蒞台祖沿革
「牛埔仔」葉厝及「照安厝」燈號蓮溪或稱銀同,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山洋井坑十九都充龍社嶺下,始祖文炳公(第一世)肇基以來,歷代由宋、元、明、清、民國,經九百餘年來,子孫人丁旺盛,枝葉繁榮,分佈海內外不計其數。
「牛埔仔」葉厝位踞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錦州街口,為中山區精華地段;「照安厝」位於中山北路一段中山市場邊,長安西路北側,兩地葉厝均奉祀初渡台之同位祖先,子孫瓜瓞緜緜,代出賢名,為本地一大望族也。
明末清初,國家內亂,斗英公字必成(蓮溪廿四世)時年二十四歲(公元一七五五乙亥年)乾隆弘曆廿年,攜帶祖父仲雄公、父親宗浯公骨骸二具,與妻率領其子光明公(字拱照),渡台謀生,迄今算來已二百四十餘年,斗英公即為渡台灣第一代始祖。斗英公與子光明公居台後,父子胼手胝足,努力拓墾開荒田地,以耕農為生,光明公長成娶妻生三子,長子清海,次子清諒,三子清教,經夫妻悉心撫育兄弟三人至成人,從此人口增多,兄弟爲家計通力合作家業,逐漸成為小康,衣食豐足,嗣後,擇地於「牛埔仔」,今之中山北路二段錦州街口,興建葉厝,由於子孫愈來愈多,大房清海公,及清諒公再分出,建祖宅於「照安厝」定居,而三房清教公仍舊留在「牛埔仔」原址經營米糧之批發,並經營外銷出口,商號名為「葉永記」,因信用卓著,商譽名聞遐邇,又廿八世恭甫公(兩家之祖父)為清朝之「秀才」,其受教學生衆多,教德人人讚揚,葉厝人稱為牛埔仔望族。後由「牛埔仔」葉厝及「照安厝」兩大族系為主體,籌募資金並捐獻土地,於民國三年,在今之新生北路二段五常街口興建「葉氏祖廟」,建坪八百餘坪,現「葉氏祖廟」已拆除遷至內湖,命名曰:「全台葉姓祖廟」,原五常街之「葉氏祖廟」遂走入歷史。
「牛埔仔」葉氏祖廟遷至內湖後,斗英公之後裔,仍一往直前,熱心於宗族事,並以高風亮節之態度,任勞任怨,服義務職於祖廟工作,長期以來卻甘之如飴,例如「照安厝」蓮溪三十世仁和宗長(正毅之父親),被公推為內湖全台葉姓祖廟首屆董事長及台北市葉姓宗親會首屆理事長之職,另三十世之深淵、根岩兩位宗長亦出任本廟首屆之常務董事,並參與領導興建內湖祖廟,自民國五十九年廟址奠基闢建以來與仁和董事長一起,出錢出力,辛勞十年始得竣工,大功告成,其勞心勞力,其名必可留予吾葉氏青史。
「牛埔仔」葉厝及「照安厝」後裔對祖廟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歷年來子孫擔任祖廟義務職幹部愈來愈多,有董事長、副董事長、常務顧問、顧問、常務董、監事、董事、監事為數不少,斑斑可考,人才輩出,其歷屆名錄如後,葉氏兩厝後裔仍會秉持祖先渡台勤謹美德精神,將來仍會戮力投入祖廟服務為職志,願以熱心奉獻為祖先積德而勞碌換取葉氏光榮,並期盼吾祖蔭庇子孫更昌盛,積德流光愈厚乃是本人翹首期望也!
蓮溪台北 「牛埔仔」葉厝、「照安厝」裔孫歷屆祖廟董監事名錄
(依世代為序):
仁和(卅世):曾任首屆董事長,首屆台北市葉姓宗親會理事長
深淵(卅世):曾任首屆常務董事,顧問
兩家(卅世):現任副董事長及台北市葉姓宗親會理事長
永春(卅世):現任監事
鐵灝(卅一世):曾任多屆常務董事,現任常務顧問、聘任副董事長。
正毅(卅一世):現任董事
久武(卅一世):現任監事
霖全(卅二世):現任顧問
公元一九九八年九月
蓮溪 裔孫:兩家 謹識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08:16:57
一百○三世蒞台祖仲勤公傳略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東門外菜園寮底人氏。
吾始祖文炳公肇基蓮溪以來,傳至八世大一郎生三子,吾房乃是長子招軒公之后也!依世次如下:九世祖招軒公生亮叔,十世亮叔生禮芳,十一世禮芳生天豔,十二世天豔生旺祖,十三世旺祖生富初,十四世富初公天生白髮,人稱白鬚公,生三子,長子玉章公為十伍世祖,生欽用,以上為宅內分。十六世祖欽用公夫妻篤愛育有二子,長子興遂,次子興修住仙樂社生三子,子任、子權、子輝。十八世祖子任公生時彩,十九世祖時彩公生朝舉乃獨子也!朝舉公廿世祖生育三子,旋玉、旋珪、旋真,廿一世祖旋玉公為本房嫡系祖先,生子仲勤公,又曰郡公,為余之渡台祖也!
仲勤公蒞台祖稱一世,生三子,成錠、成福、成壽。二世組成福公生四子,瑞麟、瑞得、瑞泰、瑞傳。長房瑞麟公生二子吉水、吉辛。四世祖吉水公生五世祖慶樹。慶樹公生二子志高、志科。六世志高公生獨子九性公為余之高祖父也!七世祖九性公生六子,祥樹、祥壇、祥烈、祥會、祥裕、祥吉。八世祥會公生三子鬆、宇、隻;祥會公為吾祖父,隻公乃余先父也!先父隻公生吾昆仲四人,余行二,長兄長流、參弟松柏、肆弟寶代理余出席祖廟事務。筆者生於民國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歲次丁巳八月初六日,幼於彰化長大,娶同鄉洪鑾女士為配偶,夫妻鶼鰈情深,夫人小於三歲,生於(公元一九二○)庚申年正月初二日,育有一子六女,吾兒啟昭任職於余之公司,頗能克盡厥職,敬業自潔,能為同仁之表率,使余心甚安慰,希冀能承繼余克紹箕裘。
余兒啟昭生有一子洵揚性聰慧活潑,長女婿現於日本東京都開設專科醫院,次女婿任台南中企銀董事長,參女婿於新加坡設廠,並在馬來西亞、印尼、斐濟等國大量生產製衣業,肆女婿現於美國自產醫療器材,伍女婿經營泰國廠,陸女婿任職台北市立醫院醫師。
余自經營中和紡織企業以來,承蒙各界同業之愛護,業務逐日鼎盛,現除開設中和紡織公司任董事長外,尚任台和交通器材公司董事長,泰國、和泰紡織公司董事長,新加坡、東盟纖維公司董事長,國賓大飯店常務董事,士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南港輪胎公司常務董事,台北瓦斯公司常務董事,裕大企業公司,台灣電容器公司,福成電子公司常務董事等職,業餘時間擔任財團法人全台葉姓祖廟顧問,台北市葉姓宗親會常務理事義務職。平時宗族事開會或一切大小事務,余固定派四弟葉寶出席任事,因余除事業種類甚多不克分身,尤其是年齡已超過八十,幸好天賜健康身體,精力猶如中年人,平時頻仍運動,或許對身體健康發生影響,現余與夫人洪鑾女士,結婚已逾越一甲子以上,去年纔舉行鑽石婚,在親朋好友及家人祝福中完成,因余齡已八十二,極需要擬定草稿,書寫余畢生對事業打滾傳記,以昭示吾後葉勿忘,對余創業奮發圖強之苦心不可忘懷,謹此述作本文。
蓮溪裔孫:山母 撰錄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49:02
一百○二世士再公蒞台傳略
蓮溪十一世祖眞祖公次子永澤公居石盤兜,永澤公娶妣生有七子,其陸子乾光公(蓮溪十三世祖)生三子,長子崇亮、次子崇玉、參子崇益,而本宗支系渡台祖士再公(又曰在公,為蓮溪廿一世,乃是崇亮公之裔孫,依序世次:崇亮、太弘、子經(雲石公)、道都、天酥(曰葉可昻)、世侗、晟使;晟使公(曰葉志明),昆仲六人,晟使行四,其長兄光官曰葉祐白於公元一七○五乙酉年,大清康熙帝四十四年登武進士。
晟使公因生逢明代氣數初盡,清廷敉平明朝餘臣,中原社會仍一片動亂,在南方之台灣,由清廷水師提督施琅領軍征服,自鹿耳門登陸,明延平郡王鄭成功之孫克塽出降,雲南李天極召衆謀復明王朝,事泄被殺,兵燹四處仍不斷。清廷自南侵中原,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于萬壽山後,六十年來社會沒有一日安寧,晟公亦因避難流離家鄉,至士再公出生時,明室遺臣抗清仍未中輟,社會亂象依舊,由於生活艱辛,仍無法脫出窮苦,至晟公歿後,士再公娶黃氏,閨名勤德為妻,育有四子。士再公處在亂世社會,尤其是父子兩代努力,仍無法改善生活,於是毅然決定涉險航到台灣謀生,因為社會長久不平靜,吾渡台祖尚有昆仲貴德、光喜、文照三人,不克一起隨行來台。吾渡台祖媽黃氏,除生本宗嫡系祖求公外,尚有生芳耀公、海公、宇昔公等人。
廿一世渡台吾祖士再公生於大清康熙辛未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七月廿九日丑時,卒于乾隆高宗帝、弘曆甲戌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六月十九日申時,壽六十四歲,祖媽黃氏勤德生於清康熙癸巳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十月五日丑時,卒于乾隆壬辰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十月五日,壽六十歲。
本宗嫡系祖求公為士再公渡台祖之肆子,娶黃氏施娘育有五子,長子勇老、次子合吉、參子顯宗、肆子開盛、伍子振榮。大參房廿三世祖顯宗公為筆者嫡系祖先,依渡台祖世次排序為;士再生求公,求公生顯宗、顯宗公生來富,來富公生士屋、士屋公嗣子水生公,水生公為筆者之祖父(按水生公為士屋公堂弟清綿所生之第五子入嗣。)水生公生於光緒丙申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九月十四日卯時,卒於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已(公元一九六五年)十月初六日申時,壽七十歲,娶何氏牽娘,生於光緒廿六年四月十二日,卒宣統二年九月廿四日,壽僅十一歲,尚未過門,又娶張氏阿里,生於光緒廿九年癸卯(公元一九○三年)十月九日丑時,卒民國己巳七十八年(公元一九八九年)七月廿三日寅時,壽八十七歲,水生公育有三子,長子國輝公乃是水生公姊妹妙仔所生入嗣。次子全城為清綿公參子阿福公所生,繼承入為嗣子。(阿福公生有六子,長子榮枝為祖廟常務顧問、次子贊、參子全城出嗣、肆子國倉、伍子合記、陸子春隸。)水生公參子曰金火。
國輝公生有六子,筆者為長子、次子信利、參子武夫、肆子武政、伍子信正、陸子忠順、昆仲六人皆成家立業,事業有成。
筆者:民國廿五年十一月廿六日出生,娶葉藍弘生兩男一女,長子明華,民國五十四年正月十六日辰時生,畢業於開南商工建築科,承父業,能克紹箕裘,次子明裕,民國五十七年二月七日戌時生,畢業於澳洲雪梨大學資訊系,現從事電腦業,女兒玉芬任職貿易公司秘書,筆者現為協裕建設公司董事長,並經營園藝業,業餘擔任全台葉姓祖廟常務董事兼勸募組組長等職。
蓮溪廿八世裔孫:葉寬 謹撰
異動日期:2009/11/28 下午 12:52:36